三個字,寫盡一生
人生在世,坎坷和不順總是在所難免的。
坎坷面前,有人一蹶不振,有人逆風飛翔。
不同的選擇,有不同的結果,而這些結果全由人的心態決定。
什麼樣的心態,便會有什麼樣的人生。
而最好的心態無非三個字——“上”“止”“正”。
一.上
上,就是上進,積極向上。
《周易》有言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”
成大事者應如天一樣自強不息,力求上進。
可有些人卻總在抱怨生活的不如意,安於現狀、不求上進。
正所謂:朽木不可雕,糞土之牆不可汙。裝睡的人是永遠叫不醒的,不思進取的人是永遠無法扶起的。
從前有個神童叫做方仲永。五歲即能所作詩,大受同鄉秀才賞識。
方仲永的才名使得同縣之人前來花錢求詩,因此方父便不讓他學習,而方仲永也仗著自己的聰慧,鄙夷那些苦讀之人。
沒幾年,方仲永已和普通人無異。
朱熹有詩曰:“少年易老難學成,一寸光陰不可輕。”
人生短暫,不過彈指一揮間,沒有一顆上進之心,安於現狀,不思進取,年邁回憶時,只是滿滿的悔恨。
地不生無名之草,天不養無用之人。
自甘墮落的人只能渾渾噩噩的生活,而人生的價值在於不斷超越自己。力求上進,發憤圖強,才會使我們的生命更充實,人生更有價值。
《道德經》寫道:“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;九層之台,起於累土;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”
剛毅堅韌,自強不息,積極向上之人,終會達到理想的彼岸。
二.止
止,即知止,止損止行。
很多人剛學騎車時,總是速度很快,突然刹車時,很多人都會摔倒。
摔倒的原因便是因為不知度,不知止。
《周易》說:“亢龍,有悔。“
龍處於雲巔,再無上進餘地,便需思考退路,否則就有禍患。
月滿則虧,水滿則溢。
人要有“上”的勇氣,更要有“止”的智慧。
范蠡才智過人,後輔佐勾踐。幫勾踐興越滅吳,一雪會稽之恥。
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,隱世經商而去,終得善果。
范蠡好友文種,與之一起輔佐勾踐。
滅吳後,範蠡隱退,文種卻留任為官,擔任丞相。
范蠡退後留書信給文種,勸他逃跑,文種看後,自恃功高,稱病不朝。
勾踐生性多疑,加以讒臣之言,使得文種命喪九泉。
知止才是真正的智慧。有時的退讓不是軟弱,而是為了止損。
知進會讓人快速前行,但止行則會讓人步步為贏。
《大學》有言:“為人君,止於仁;為人臣,止於敬;為人子,止於孝;為人父,止于慈;與國人交,止於信。”
及時停止,不過度,這樣才會避開禍患。
心態的態字拆開,就是心大一點。
心大點,不爭不搶,適可而止,才會得到最好的結果。
三.正
正,即正心,擺正態度。
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是很多人的理想。
而修齊治平的基礎便是正心。
《大學》有言:“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。“
心不正,則諸事不順。
人生是一場修行,而這場修行最重要的便是修心。
《周易》雲:“鼎,君子以正位凝命。”
成事者,需擺正自己態度,凝聚力量,以完成自身抱負。
唐朝大書法家柳公權,從小便顯示出在書道的過人天賦。
柳公權的字遠近聞名,受到眾人追捧,因此沾沾自喜。
某日,柳公權遇到一個無臂老人向其求字。
柳公權諷其無臂不能寫字,更不會賞字。
老人聞言便用腳寫字,不想竟比柳公權寫的好。柳公權自愧不如,一改其傲意,沉心於練習,終成一代大家。
大千世界,芸芸眾生,山外有山,人外有人。
切勿為一時得意便迷失本心。
正心誠意,擺正自己的心態,才會事事如意。
人生如海浪一般,有時起,有時落。
起時需知止,落時需求上,而無論起落,都需正心。
人活於世,身如浮萍,也許路早已註定,但怎麼走依舊可以選擇。
心向陽光,人生道路便充滿陽光。什麼樣的心態便是什麼樣的人生。
上,是為了把握機會;止,是為了活得自在;正,是為了不偏不倚。